关山古道

#

人文历史

因为这条横陈于甘肃与陕西之间的山脉,自汉唐以来,就以其东接汉中西控陇右的地理位置,和丝绸之路的形成基本同步。而且,它的大致走向,也和丝绸之路一样,有南北中线之分。

关山古道的北线,即秦家源古道,是关山古道最早的一条干道。这条干道的大致走向是从张家川县恭门镇经马鹿、羊肚子滩、秦家源至陇县固关。其特点是谷长坡缓,土层较厚,易于修筑。

在这条干道上,最引人注目的,就是秦家源和恭门。
从分水岭下山,沿清河下行,便是陇山的林区,秦家源就像是一块深藏于林区里的玉石,滩地平缓,杂草丛生,置身其间,仿佛是陶渊明笔下的世外桃源。而恭门是关山以西的一个重镇,最早名为弓门,后易为恭门。宋哲宗绍圣四年,清水兵马都监魏成于其北山兴建白起祠。祠内存有清水主薄刘果撰文的《重修白起祠》石碑。为了加强关陇防卫,还建有白起堡。至今,在白起堡周围还存有20余座分别建于明、清以及民国时期的古堡。

南线即咸宜关道。从陇县西行经咸宜村,在崖付沟口分途进沟,一路上行经马鞍子、骆驼巷、鬼门关至蔡子河,再经驿程沟至长宁驿,一路经碑志梁,出黑沟接南寨铺。咸宜关道始修于元朝,是三条干道中修建最晚的一条。据天水学者赵建平考证,这条道路虽然“便捷”,但河谷及越岭路段十分艰险,道路只起到沟通区域经济的有限作用。
路况最好、作用最大的应该属中线,也就是陇关道(关陇大道)。这条干道开辟于西汉初期,由固关、大震关、安戎关、付汗坪分岔上老爷岭,下山直通马鹿,再经恭门直指陇城,或由马鹿向南经长宁驿至清水、天水,从而形成了丝绸之路过境天水的南北两线。
关山古道中,作为官道使用时间最长的也就是这条陇关道,而且,它和古丝绸之路的关系最为密切,因此,流传至今的故事和古代诗文也就最多。从“一驿过一驿,驿骑如流星”等古诗词可知,这条古道,自秦汉以来,不同肤色不同身份的人从这里一程又一程地走过,丝绸、陶瓷、茶叶也从这里一一运转,文明的灯盏从此长亮而不熄。




关山古道,作为一条控制陇右一带的重要要道,常常在古代的史书里出现,同时,也常常出现于古代诗词当中。甚至说,它在古代诗词里的出现,比丝绸之路出现的频率还要高。为什么会形成这样一个局面呢?关键的一点在于,分东、中、西三段的丝绸之路是一条漫长的古道,它是由一段又一段具体的古道连接而成的,因此,每一个文人雅士的感知,只能来自于这些具体的物象。而关山月、陇头流水、陇头辞的出现,就是明证。
其实,早在《诗经》时代,那十五首《秦风》,记叙的正是关山一带。在陕西宝鸡陈仓出土的石鼓文,作为一组叙事诗,同样,也是对《诗经·秦风》的补充,更对秦文公时期关山一带的交通情况的研究提供了重要的文本。
如果说《秦风》与《石鼓文》是对关山一带没有具体边缘的大范围的一种抒写的话,那么,汉代乐府里出现的《陇头歌辞》,则是古代诗歌里第一次真正意义上对关山一带出现的记述。尽管在此之前,张衡的《四愁诗》里已经出现过“欲往从之陇坂长”的感叹。
而此后,几乎每一位有过西行之经历的诗人,都为关山留下了诗句,或咏或叹,或歌或泣,无不充溢着浓浓的情怀。像王维的“陇头明月迥临关,陇上行人夜吹笛”,杜甫“迟回渡陇怯,浩荡及关愁”的感叹。

特色

在陕甘宁交界处,有一座高耸的山岭,莽莽苍苍,如同一条蜿蜒长龙,首伏宁夏,尾落甘陕,自北向东南逶迤而下,它就是陇山。陇山有南北之分,北陇山即六盘山;南陇山即关山。陇山是一条长约240公里,宽约40至60公里的山岭。正是在这条山岭上,由北向南依次分布着泾源、隆德、静宁、平凉、庄浪、秦安等一些历史悠久的重镇,并且,它是古丝绸之路西出长安过汉中之后巍然屹立的第一道屏障。  只有翻越了陇山,才会到达更加遥远的河西走廓。 东望汉中、西控陇右的陇山南段——关山,因其特珠的地理位置,而成为中国史册里常常提及的一道山脉。 关山,又名陇山、陇坻、陇坂、陇首。《太平御览·地部十五·陇山条》载:“天水有大坂,名陇山……其坂九回,上者七日乃越。”呈南北走向横亘于陕甘边界、海拔在2000米以上的关山,作为关中平原与甘肃重要的地理分界线,以岭高谷深、难以行走而著名。 而遍布于关山深处、令人扼腕叹息的古道,早在先秦时代就已初步形成,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传说伏羲氏族曾在关山一带生活,从而有了古道最初的雏形。如果说这只是关山地区民间为古道提供了一份远古的神秘的话,那么,发源于甘肃陇南礼县一带的秦人的崛起,则为陇山古道的形成,提供了真实的基础。因为当时秦人东迁,正是经过关山而到达关中的。这个过程,也恰好是关山古道的形成过程。历史上著名的汧渭之会,就是有力的佐证之一。历史上著名的秦始皇西巡的大致路线,就是出咸阳,出陇县,到达今天的甘肃平凉一带,这也在很大程度上为关山古道的形成奠定了基础。而且,这条路线恰恰就是后来所形成的关山古道中段。 汉代以及其后的魏晋南北朝,是关山古道真正成形的时代。在这个时期,关山古道成为古丝绸之路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至隋唐两代,从隋炀帝于609年大猎于陇山一带,到852年陇山著名的关隘大震关告废,是关山古道的最繁荣时期。隋唐两代作为中国古代封建社会经济最为繁盛的时代,清明的政治,发达的经济,都对交通的发展提供了强大的支持,关山古道由此而成为交通重地。 继隋唐之后的宋元明清,是关山古道从繁盛走向衰落的时期。其间,既有全国经济重心相对南移的原因,也和关山长期战争频仍不无关系,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对古道造成了破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