茅竹岭古道

#

人文历史

岭(路) 由白楼下太阴宫门前张老祠宫丁仙岭上山,石板路22宽(南侧下面为水泥路,可通车)步行上坡止大平台为185步阶梯,经平山寺,茅川精舍(岭北),性空亭,缘起亭(岭南),西行状元茅竹桥方向止,海军营房,机场大道公路隧道。岭(路)石条长1.8-2,石阶30-45公分,虽年久常修补缺,但每走一路段,还有些旧石阶下刻着一个一个精致的花纹图案。石阶下的青绿小草,还有那小小黄花,一起装点着精致的图案花纹。茅竹岭的景观,以茅川观日出,平山寺钟声,和茅川竹韵等。
亭(路亭) 茅川精舍:路至茅竹岭坪,坐北朝南,三间砖木结构。茅竹精舍(茅竹岭平)有艺文“座中古物多仙意,窗外青山似世情”“种竹栽花自雅处。明窗净几绝尘缘”。侧有古井一口,当年供路人饮用,因山体缘故,今无水,现舍前有人工修建水井,茅山两地村民有健身者顺便取水带家。坐南朝北有近年新建的“性空亭”,“缘起亭”。两亭中间设立石圆盘柱,庄严威气,一大景观。“茅竹山凉亭”位于龙湾区茅竹山北侧山腰海军基地营房内,供军人乘凉。北向视野广宽,可观瓯江口全景,晚清时是扼守东瓯大门险要之地,有报警设施。
平山禅寺 位于状元镇茅竹岭北坪,建于清嘉庆元年(1801)。因寺在茅竹岭背山坪而得名。该寺保持着清代建筑风格。寺后进西侧墙壁上立有古碑二方。寺曾一度作为它用,近年收回管理,开展佛事活动,并在寺后扩建部分建筑。对面青山一片,左右交通便利,后沿小山岭而上,俯看江水滔滔。足以开扩襟怀,令人心旷神怡。199012月,该寺被温州市文物处定为文物古迹保护点。
茅竹岭道院 坐落于温州市龙湾区瑶溪街道白楼下茅竹岭下道院(俗称领脚下杨府殿)始建于大明嘉靖四十年(1561)重建于皇清咸丰六年(1856)此间曾经兴替,历尽风雨沧桑,文物古迹破坏始终仅存玄壇财神经碑记残块(现已重刻)重修共和天运辛酉年(1981)主殿供奉杨府王(神显十方,民间宜有杨府买树兴庙,订戏闹春等传说)自前任住持周大仁宗师(1985年)进堂开展道教活动以来香火日旺,十方信众慕名而至(香客遍及瑞安、永嘉、洞头、鹿城、瓯海、天台等地)已形成十方庙之规模,为加强道教之正统信仰(预增建大雄宝殿)。
古墓 王澈墓 坐落龙湾区状元街道茅竹岭西侧山腰,今海军水警区驻地小山坪中。由于部队用地扩建,征收坟墓之地它用。墓主后裔出面协商,分别对坟地进行现场处理。出土明代石马、石羊、石虎、石碑二块。内墓志长0.72,宽0.48,正楷小字。圹志长0.78,宽0.49,篆书20字:“明故朝散大夫福建布班使右参议东崖王公圹志”上述石器文物,1992年由王氏家族从原地拆运到永中街道永昌上仓王澈宗祠内保存。立有经过事实碑记。
古文化遗址
清康熙初年就有茅竹岭筑城驻防称茅竹寨或茅竹汎,晚清在茅竹岭山寨建有炮台,并先后有陈百川,洪筱山等清廷名将镇守过茅竹岭炮台,其遗址在原海军信号台靠北的下沿地。
陈百川1863~1937),字济源,永嘉中塘人,清光绪武进士。始任茅竹岭、龙湾炮台防守官佐,继而任金乡卫、温州卫水师防务管带、统领、代提督,后不满军阀混战,弃官经商,购置温州第一艘汽轮金宝山号(后改名大德号)。热心地方公益,出资修建状元桥至茅竹岭通路。
洪筱山1870~1958),字锡芬,永嘉城区人,清光绪武举人,累官温州标城守营都司衔千总、温州镇辕巡辅四品衔右营专城千总等职。1900年(光绪二十六年)八国联军入侵时,他奉命驻守瓯江南岸茅竹岭与龙湾两处炮台,日夜戒备,并沉石瓯江口,矢志保卫温州。
抗日战争时期。茅竹岭又是抗日战争重要战略要地:中国海军于193810月调炮兵一队由队长李葆祁率领,携炮五尊至永嘉茅竹岭设置瓯江炮台,并先后在瓯江、清江、飞云江布雷百余具。现在的茅竹岭仍是海防基地。
茅竹岭沿江新路碑 茅竹岭故有路,东西千八百尺,上下有四十尺,升降峻急二百许磴,南为列嶂,通大罗山,北濒瓯江,崖崖不可跋涉,严寒酷暑,老赢妇女,肩挑手挈,喘汗岭旁,而无能易以坦途者。去岁冬,陈丈百川来言曰:余议辟茅竹岭沿江新路。经始矣,与俱往观,岩之耸者炸而夷之,途之洼者填而堙之,鸠工千指,庀石万面,规划井然。今岁,丈复来曰:新路成矣!西起岭址,东抵白楼下,通长三千七百十五尺,广十二尺,砥如也!路三之二倚山临江,高出江面大潮四、五尺,小潮十一、二尺,分段筑沟,引山溜而驰之江,江路南有泉,甃池蓄之,北修石步,以便汲甘而航运者焉!缘江险逼之处,护以石栏二千又五十尺,相址结亭,憩则有所,因壤补树,庇则有阴,凡诸经营,阅时逾岁,需财三千数百金。姚中将味辛闻而义之,次金二百,丈独出三千金而强。丈年二十时从军,戍岭麓,见行者艰困,慨焉而为任担负之劳,因默计曰,安得沿江辟道以逸往来乎?即试武科,光绪辛卯举于乡,壬辰连捷成进士,累官至宁海参将。鼎革以后,经商获赢,盛为善举。是路也,自发念以暨完功,中经五十余载,丈年七十有五矣!蟠髯一尺,健步如飞,有志竟成,明效若此!具书勒诸石,以风示来者。时中华民国二十又六年,丁丑十二月一日也,刘景晨撰写并篆额。
刘景辰,生平见茶山卷诗词。
现代建筑
赵尔春烈士陈列馆 位于龙湾茅竹岭山麓解放军某部后勤处驻地。1974年,在烈士牺牲十周年之际,部队利用原有营房,建立赵尔春烈士陈烈馆。面积45平方米1992年,东海舰队舟山基地拨款重建,新馆占地170平方米。馆中有赵尔春烈士石膏胸像,展厅展出烈士生平和英雄事迹,并陈列张爱萍等首长题词。
赵尔春,系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37622部队通讯班五好战士,共青团员。196312月,民房失火,奋勇抢救而牺牲。国防部追认为革命烈士“爱民模范”。
茅竹岭引水随洞 426,口径2.7×3,洞底高程-0.5,纵坡13200,过水深度21964年动工,1965年竣工。
茅竹岭翻水站 1971年建成临时性,1986年在茅竹隧洞的状元方隧洞口兴头建泵站,19813月建成。
茅竹岭抽水机站扩建 1994年施工,19964月完工。
机场大道;东起永强机场,西接鹿城区新城大道,全长18.5公里,宽50,半封闭式,10车道,白楼下以西原为永强公路(77省道)一部分,1993年动工改扩建,1996年竣工通车。机场大道茅竹岭隧道;位于状元茅竹桥茅竹岭脚,东西走向,即白楼下西,1993年动工,隧道长305,宽12,高7199412月建成通车。

特色

据清光绪《永嘉县志》载:茅竹岭又名丁公岭,宋代八行丁廉夫所居,有禅寺。茅竹岭,依山濒江(大罗山、瓯江),茅竹岭位于马鞍岭北、瓯江南岸、象巨大的屏障,又蜿蜒而向东北,成为苍龙奔腾苑伏瓯江之滨。康熙初年筑城驻防,是温州海防基地,岭径条石板结构,是永嘉场通往隔山(状元)温州城内的主要通道。另据,清光绪《永嘉县志》载:清代温州卫右营游击所在茅竹岭寨建有牌楼,使之东麓一村牌楼下,后来谐音改为白楼下,沿用至今。解放前后初期属永嘉县滨江乡,永新乡,公社化时永新管理区,龙湾公社,龙湾区成立后为龙湾镇,行政区划调整后为瑶溪镇瑶溪街道。
茅竹岭处于状元街道茅竹桥(自然村)东面与瑶溪街道白楼下村(牌楼下)西部交界处,北临瓯江,南边与前岩山交界,西面靠近茅竹桥和状元油库的茅竹山。海拔约100。解放前后初期,因多植茅竹而得名。据志书记载此山是温州历代重要的海防基地,山坪有平山寺,茅川精舍,便止亭遗址,碑刻,海防哨所,炮台遗址,古井、殿、庙、宫等。岭周围植被深厚,气候宜人。明王瓒过茅竹岭时曾咏道“茅竹岭西千树竹,繁阴如盖坐多时”。故岭虽经千百年的风霜雨雪的洗荡,依旧如故,写着沧桑和历史。
茅竹岭是横穿在大罗山的千古驿道,(东西走向)是永嘉场通向温州腹地的咽喉,岭不高也不长,约六百余米上山下坡,坡不陡,上岭原石阶一百九十七级,年久破损补修后一百八十五级,岭背平缓,舒坦,岭西基本保持原状,沿古道(岭西)走下去,都是各种树叶铺地,成了天然的毛毯,每段路都是一道仙景般的美景。镌刻着组组花文,有条条如锯齿状似水波浪、回形方块的、棱形、云形和鱼鳞形,一级台阶一个样,密密缜缜,匝匝麻麻,粗犷又固执。古道西边数不清苍劲的古树名木锦亘成廊,遒劲苍老,华盖盘郁,绿阴匝地,古韵盎然,令人叹为观止。在这青山竹林中,显得古朴,静谧,有一种天然去雕的。但没有游人的喧哗,再没有80年代前那种由永嘉场人前往状元茅竹桥赶坐河轮的热闹劲,更没有小贩的吆喝,茅竹岭古道虽历经千年沧桑,特别是岭西岭,荒芜在多树杂草之中,但却难以抹去那曾经繁华的历史沉积,无不展现着积淀千年历史文化的深沉。
茅竹岭早在唐朝天宝元年(公元742年),在这个当时世界超级大国的上空,就升起过一颗国家级的企业明星—“永嘉盐场”。盐是人民生活的必需品,廿年后全国共设置了十大盐场。古书云:“天下之赋,盐利居半”,盐税利润又是朝廷的财政支柱,国家经济的栋梁。在大唐盛世宏伟的经济运行中,也有来自我们永嘉场(永强)的一份支撑。泱泱中华,悠悠历史,弹丸之地的永嘉场居然能在伟大民族的繁衍壮大中,做出了不薄的贡献,在历朝历代的“GDP”中引领风骚。时势造“英雄”,永嘉盐场的开发,也造就了千年驿道茅竹岭的辉煌。
通过这条千年驿道走进历史的,不但有步履沉重的盐夫、行色匆匆的商旅;还有,满腹经纶的农家子弟。泥腿子父亲为他们提供了十年寒窗苦读的条件,他们怀着治国平天下的雄心壮志,从茅竹岭走向省会、京城;走向经天纬地、一展抱负的山外世界。王瓒过去了,他在全国统考中名列第二,当了三代皇帝的重臣;张璁过去又回来了,他往返七次后终于成功,成为温州两千年历史上唯一一位总领全国政务达六年之久的宰相;项乔过去了,他三遭罢黜不馁,三逢提携不赴,在地方官任上埋头廿四年去实践他的“义利一致”的学术主张。自明清以来茅竹岭下走出了一批批名臣政要、文人大儒。明时鹿城人姜准在《岐海琐谈》中说永嘉场“当海之弓(湾),故明之显仕名室多产于 ”。光是蛰居英桥的王氏一族,就出了十三名进士;有抗倭民族英雄王德,剪除逆藩的名臣王铮,毁家造城的王叔杲;三元及第的王名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