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水谣古道

#

人文历史

云水谣古镇是个历史悠久的古老村落,村中幽长古道、百年老榕、神奇土楼,还有那灵山碧水,超然的感觉。南靖县长教古道,历史上是闽西南的主要通道,这里与台湾有密切的关系,明朝时就有简氏和其他闽西南群众迁居台湾,现居住在台湾的后裔分布广、人数多。现祖籍长教的台湾人就有23万之众,近年来每年都有数百名台湾人不远千里,回古镇寻根谒祖。由于电影《云水谣》荣获26届金鸡奖,并在此拍摄,长教古道也随之改名为“云水谣”古道。

古道上沿路有数十多棵百年以上树龄的榕树,风姿绰约,青翠迷人,与当地淳朴善良的民风民俗相依相生。游走古道,内心一片纯净,感觉时光在此凝固。云水谣风景区拥有世界文化遗产“和贵楼”等著名土楼群和千年古榕树群、百年老街、千年古道。榕树下一条被踩磨得非常光滑的鹅卵石古道伸向远方。据考证:这条古道是长汀府通往漳州府的必经之路。古道旁,有老式砖木结构房屋,就是古镇数百年历史的老街市。村中山脚下、溪岸旁、田野里,星罗棋布的一座座土楼。这些从元朝中期就开始建造的土楼,目前保存完好。这些土楼姿态万千,还有吊脚楼、竹竿楼、府第式土楼等,土楼风景别具一格。

特色

云水谣古镇是个历史悠久的古老村落,村中幽长古道、百年老榕、神奇土楼,还有那灵山碧水,无不给人以超然的感觉。南靖县长教风景区拥有世界文化遗产和贵楼、怀远楼、省内最高最大最为集中的千年古榕树群、一条百年老街、千年古道。溪岸边,由13棵百年、千年老榕组成的榕树群蔚为壮观,其中一棵老榕树树冠覆盖面积1933平方米,树丫长达30多米,树干底端要10多个大人才能合抱,是一棵福建目前已发现的最大的榕树。榕树下一条被踩磨得非常光滑的鹅卵石古道伸向远方。


古道旁,有一排两层老式砖木结构房屋,是长教已有数百年历史的老街市。至今,这些老商铺大多还保留着木板代墙的特点。村中最引人注目的是山脚下、溪岸旁、田野上星罗棋布的一座座土楼。这些从元朝中期就开始建造的土楼,目前保存完好有53座。这些土楼姿态万千,除了有建在沼泽地上堪称“天下第一奇”的和贵楼,及工艺最精美、保护最完好的双环圆土楼——怀远楼外,还有吊脚楼、竹竿楼、府第式土楼等,土楼风景别具一格。


雨中古榕             

古镇中有幽长古道、百年老榕、神奇土楼,还有那灵山碧水,置身其中,游长教,印象最深的是这条古栈道沿溪而建。据考证这条古栈道,以前不叫古栈道,而叫古幽道。非常幽静,是长汀府(龙岩市)通往漳州府(漳州市)的必经之路。全长达10余公里,全部用鹅卵石铺成的。如今,经过千年的磨砺,这古栈道上的鹅卵石已经被脚踩磨得非常光滑。古道旁,有一排两层老式砖木结构房屋,那就是长教已有数百年历史的老街市。至今,这些老商铺大多还保留着木板代墙的特点,有些还沿古道开了商铺和客栈。古栈道的中段有一大片古榕树群,盘根错节,枝繁叶茂,蔚为壮观,共有12棵。其中,位于长教旧圩尾吊角楼旁的两棵老榕树,都有四五百年历史,其地面的树茎要10多个人手拉手才能合拢。坐在老榕树下,听溪流潺潺,“小桥流水人家”的画面就会浮现脑海。淌过小溪,任柔美干净的溪水清凉你劳累的双脚,便会心生“此生若得一处而居,夫复何求?”


被列入世界遗产的土楼两座怀远楼与和贵楼。和贵楼又称山脚楼,建于清代雍正十年,由简次屏公建造的,总投资一万五千两银子,是座占地1547平方米,是南靖最高的土楼。这座土楼建在沼泽地上,用200多根松木打桩、铺垫,历经200多年仍坚固稳定,保存完好。


和贵楼

意喻弘扬以和为贵的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楼如其名,在高速变化潮流中,它显得异常的祥和、安宁、沉稳。楼高5层21.5米的长方形大楼,一层土墙厚1.34米,由下而上遂层缩小,到第五层墙厚仅65厘米。是县内最高的一座方土楼,内部土木结构规整,有140个房间。楼正中开1个大门,有副槛联:“和地献奇山川人物星斗画,贵宗垂训衣冠礼乐圣贤书”。楼内东西南北四角安有4部梯道通向各层楼。天井中心建三间一堂式学堂,当地群众编句顺口溜:“厝包楼,子孙较贤,楼包厝,子孙较富”。堂前门上挂着两块匾牌,一个是由国民政府主席林森颁发,由简羡强立的“兴学敬教”匾牌;一个是中华民国计六年十月由国民政府侨务委员会委员长陈树仁赠送,由简羡强立的“兴学利侨”匾牌。


和贵楼闻名于世还在于它有四奇:一奇因为他是已知所有福建土楼里个头最高的方楼;二奇是因为他是建在沼泽地上的土楼,整座楼像一艘大船停泊在沼泽地上,虽历经200多年仍坚固稳定,巍然屹立。三奇是因为楼内有二口水井,相距不过十多米,却一口清亮如镜,水质甜美,另一口却混浊发黄,污秽不堪,被人称为“阴阳井”;四奇是因为和贵楼结构是楼包厝,厝包楼的特征。


怀远楼

此楼属圆形土楼,简氏家庭住宅,建于清宣统元年(1909年),坐北朝南,占地1384.7平方米,高4层,14.5米,每层34间,共136间。楼门上有楹联:“怀以德敦以上籍此修齐遵祖训,远而山近面水凭兹灵秀育人文”。怀远楼最引人注目之处,在于内院核心位置的祖堂也就是家族子弟读书的地方“斯是室”。“斯是室”为精巧秀气“四架三间”上下堂建筑,占地190平方米,室内雕梁画栋,古朴天然,对联横匾,书卷气浓。堂上悬挂的横匾刻着苍劲有力的行楷“斯是室”大字,两边柱子上有副对联,上联是“斯堂讵为游观计敦书开耳目”,下联是“是室何嫌隘惟思尚德课儿孙”。在上厅,又有对联“书为天下善是人间富贵根”、“世间善事忠和孝,天下良谋读与耕”。在外门楼,也有一副联“读书教子绍谋远,礼让传家衍庆长”,横批是“诗礼堂”。是建筑最精美,保存最完好的双环圆形土楼。


“四菜一汤”楼

田螺坑土楼群是游土楼必到的景点,坑内5个土楼,四圆一方,俗称“四菜一汤“。因地形像田螺,故名田螺坑。在黄氏入住田螺坑前,村里已有陈氏、江氏、杨氏、何氏人家居住,众邻和睦相处,辛勤耕耘,粮食富足,过着悠然安康的生活。


元朝末年,黄贵希和儿子百三郎来到田螺坑后,着手搭盖草棚居住。之后便以养鸭为生计。传说他的母鸭每晚产两个蛋。日积月累,百三郎积攒下大量银元。明朝洪武初年,田螺坑黄氏始祖百三郎请来风水先生察看地形,认定百三郎搭草棚的住地是块风水宝地。于是百三郎在原草棚地上修建一座方形土楼—和昌楼。原为方楼,20开间,高三层墙厚3.6米(没石基),墙上可摆上八仙桌、四张椅子。和昌楼建好后,又在楼下方修建一座江厦堂祖祠。1936年国民党军队围剿上坂村,全村13座大土楼被烧毁,和昌楼也在其中。1953年重建和昌楼时,把方形楼改建为圆楼。时隔数百年后,田螺坑土楼群由一座方形、三座圆形和一座椭圆形共五座土楼组成,居中的方形步云楼和右上方的圆形和昌楼建于清嘉庆元年(1796年),以后又在周边相继建起振昌楼、瑞云楼、文昌楼。


 “东倒西歪”楼

他与众不同,三楼以上的柱子都是歪斜的,据说最大的倾角达到15度,看上去好不令人担心,总感觉整栋楼随时随地会倒塌似的,可经历了七百多年的风雨,土楼还是巍然不动。是历史风雨沧桑巨变使之然?还古人建造时有意为之?更兼有好多美丽的传说,现已无从考证,更给这“东倒西歪”增添几多传奇。但据专家考察,造成“东倒西歪”的直接原因在于当年工匠对墙基尺寸计算失误。因为墙体本身是梯形的,越往上墙体越窄,所以木构件的尺寸也应该相应修改,而工匠们忽视了这一点,导致从第二层往上的木构件尺寸出现了偏差,每一层都往一个固定方向倾斜。但聪明的先人巧妙地避免了楼的坍塌,尽管二楼以上每根柱子都是倾斜的,但是最顶部和最底部的柱子都在一条线上,也就是说重心并没有偏移。就好像杂技演员把歪歪扭扭的椅子垒得再高,它的重心肯定还是在一条线上的,堪称土楼建造上的奇迹。


游览完土楼在惊叹古人的杰作之时,我也隐隐感觉到了现代土楼的不完美之处,那就是缺乏有序的管理,进了土楼,给你的一个感觉就是显得凌乱和肮脏,小商小贩挤满了土楼内外,兜售一些全国所有旅游景点都有的纪念品,这似乎与先人的初衷不相吻合吧?

塔下村(德远堂)

被誉为“闽南周庄”,这个村的历史悠久, 建于1426年,现有300多户人家,土楼沿河而建,并非常均匀地分布在两岸,土楼形态丰富,有常见的方形、圆形土楼,还有围裙形、曲尺形土楼,最独特的是还有浙杭水乡模式单院式土木、砖木结构的吊角楼,形成大楼带小楼、高低错落布局的奇妙景观。小桥流水,每隔不远就有一条小石桥跨越两岸,让人们感受“枕水声入梦,踏涟漪醒来”的美妙梦境。楼前屋后铺就的卵石小径,被人们的足迹磨得圆润,细雨轻烟,闪出柔和的光泽。走在塔下河边的小路上,空气清纯,让人嗅出许多逝去的年代,追寻历史行走的印记。


元末明初,张姓入闽始祖张化孙派下九代孙小一郎偕妣华一娘移居平和小溪打铁为生,明代宣德元年(1426年),当时这里还是一片荒谷,满山荆棘,他们辛勤劳作,经历代子孙的耕耘,逐步奠下基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