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徽派版画为安徽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徽派版画源于刻书,起于南宋,盛于明中叶,至清初渐衰微。明万历年间(1573~1620)徽州版画最盛,从业人员很多。明正统年间(1436—),歙县虬村黄氏世代就以刻书为业,万历至清顺治年间(1573—1661)为徽派版画鼎盛时期。它由兴起、鼎盛、创新、传播外埠,已形成了完整的徽派版画体系。“徽派版画”是画家和木刻艺人通力合作的艺术结晶,为“徽派”版画作画的著名画家主要有丁云鹏、吴廷羽、蔡冲寰、陈老莲、汪耕、黄应澄、雪庄等;使得版画水平大大提高。丁云鹏与其学生同匠人黄守言、黄德时等合作,完成了《方氏墨谱》、《齐云山志》、《考古图录》、《唐诗画谱》,其中皆有徽派版画的精品。明天启七年,徽派版画家胡曰从,与刻工、印工合作,采用餖版套色印刷了《十竹斋画谱》,把竹梅兰石等画印出了色彩和浓淡干湿的变化,几乎达到了可以乱真的程度。崇祯十七年,采用餖版加拱花的技术,把白云、流水等画的线条凸现出来,使彩色画面更增加立体感,登中国版画艺术的高峰。由于文人画家参于版画创作,国画理论及技法、表现形式被运用于版画,版画开始出现同国画合流的倾向,这是徽派版画给中国传统版画艺术带来的革与新,也是徽派版画本身所具有的时代特征。明、清两朝是我国版画的高峰时期,也是版画各个艺术流派的兴盛期。以安徽徽州为中心的徽派版画,在中国文化史上更具有源远流长的影响和举足轻重的地位。徽派版画艺术风格是细密纤巧、典雅静穆,富有文人书卷气。徽州刻工充分运用传统的砖、木、石、竹四雕和徽墨歙砚雕刻技艺,精益求精地钻研刻印技术,把中国水印版画发展推向更高层次,使书籍插图逐步发展为中国版画艺术中主要品种,尤其是发明餖版与拱花印刷术,不仅影响了历史上的中国版画,而且对世界版画的发展,特别是对东南亚、日本的版画及印刷术产生重大影响,做出了重大贡献,成为中国版画艺术发展史的的里程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