携子初游(七)

    ----道教尊神三清殿

 

过逢仙桥向西就是太清宫的后山,拾级而上,山路的西北即是雕刻于山崖上的康有为诗刻,这处著名石刻是康有为于1923年65岁时游览太清宫写下的一篇游记,是一首五言66句长诗。

 

 

康有为自戊戌变法失败后辗转海外,回国后多次来青岛,并两次专程来崂山太清宫游览。这首五言体诗,起手便是"天上碧芙蓉,谁掷东海滨"。气势恢宏,立意新颖,把崂山寓意为天上的碧芙蓉;"青绿山水图,样本李将军",又把无限风光的崂山比作唐代以专攻山水画而著称的李思训的画卷。

 

 

这首诗字里行间都是赞美崂山风光、水色、奇峰、怪石、古木及建筑特色,酣畅淋漓,似行云流水,是太清风景游览区最有价值的刻石之一。邓小平同志1979年来崂山视察时,在这里仔细观看后肯定地说这是康有为的真迹。

 

在岔道口向北不远,有一块爬满植物的巨石,上面用篆书镌刻着“聚仙台”,其上足可容坐十几人。小憩、合影后原路返回到来时的岔道。

 

从聚仙台返回岔道西行,不远处即是文昌殿,大殿正中供奉文昌帝君及文曲星和武曲星神位。

 

 

文昌殿西有财神殿,供奉财神赵公明。

 

 

继续北登是气势恢宏的混元殿,混元殿内供奉太上老君神位。

 

 

在混元殿外雕龙画凤的花岗岩廊台上俯瞰下宫,观赏茫茫树海林涛,品味海上崂山之神韵,顿时感觉飘飘欲仙。

 

 

走下混元殿不远处可见劈石洞,“劈石洞”三个行楷字遒劲、洒脱。

 

 

    隶书题刻三步天与劈石洞同为一石,在劈石之背后,古人在石上凿有脚蹬三级,攀登三步可登至顶。题刻字径60厘米,青岛市曹和薂书。

 

 

劈石洞上有一观海亭,登临其上可观海听涛。

 

 

自山顶沿西路下行,路旁有一连环洞。在太清宫鼎盛之时,后山有遍地茅庵,连环洞即为历代道士隐居潜修之所。

 

从连坏洞向东南斜插就是太清宫三大殿的主殿三清殿,是道教供奉主神“三清“的地方。

 

 

大殿中间供奉玉清原始天尊,手持元珠象征洪元;右边是上清灵宝天尊,怀抱如意,象征混元;左边是太清道德天尊老子,手持宝扇象征太初,张道凌创教时把他尊为教祖。

 

 

《道德经》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道教则把它演变为"洪元"、"浑元"和"太初"表示三个不同的世纪,认为"道"无所不在,无所不包,是一切的开始,有了"道",才有宇宙,宇宙生元气,元气构成天地,阴阳从而产生万物,这三个世纪是"道"的演化。

 

 

再把"道"人格化,化为神,称为"玉清"、"上清"、"太清"三神,也可以理解为他们是"道"的三个化身,所以,又有"太上老君一气化三清"之说。

 

 

在三清殿外侧,这尊红脸膛,三只眼,三目怒视,虬须四张,披甲带盔,手持钢鞭火轮的神像就是镇坛王灵官。王灵官是道教的护法神和纠察神,相当于佛教护法神韦驮的地位。

 

 

三清殿东西有两个配殿,东配殿供奉的是"东华帝君",在神话传说中它是天上阳神的总管。全真道奉他为北五祖的第一祖,他姓王名殆,道号"东华子",曾隐居昆嵛山烟霞洞潜心修炼,修道成功后,得天真赐号"东华帝君"。

 

 

西配殿供奉的是西王母,传说她是天上阴神的总管,居住在昆嵛山的瑶池,民间称她为王母娘娘,西王母是她的官称。西王母最初是中国西部一个部落的首领,随着历史的传说逐渐演变为神话,西王母也由人变成神,成为玉皇大帝的妻子,道教中称她为原始天尊的女儿。

 

 

三清殿院内种有芍药、金、四季等多种花卉,最为名贵的就是东华殿前的这棵绿萼梅,它树体虽不高大,但树龄已有三百多年。开花时,弯曲的枝条点缀着艳丽的花朵,显得格外仪态庄重、古朴典雅。这绿梅十年动乱期间曾流落他乡,后被园林局工作人员找回种在院内,据说他是长江以北同类树种当中最大的一棵,属国家一级保护植物。

 

 

出三清殿向右拐是关岳祠,这里供奉的是汉代关羽和宋代忠将岳飞。自古以来炎黄子孙就崇尚“时危见臣节,世乱识忠良。”关羽和岳飞都是一代豪杰,将他们奉为神,取其"忠"和"义",所以关岳祠又名忠义祠。

 

 

道教信奉他们,一是因为道教是我国土生土长的宗教,必然吸收一些民族精神、民族传统,其中包括忠和义。另外,道教把"道化为禅","道"无所不在,无所不包,那么禅也无所不在,无所不包,天上的日月星辰,风雨雷电,地上的山河湖海,人间的圣贤豪杰,都能成为神,从这个意义上讲,道教是多神论。

 

 

关岳祠门口是一棵金桂,每逢桂花盛开,老远就可以闻到金桂花那浓浓的香甜味道。

金桂树旁边是"蒲松龄写书亭",相传蒲松龄到崂山时曾在此写书。

 

 

《聊斋志异》共有四百多篇故事,其中有八篇是以崂山为题材或以崂山为背景的,如"崂山道士","香玉"等。

郭沫若对蒲松龄曾作过深刻的评价:"写人写鬼高人一等,刺贪刺虐入木三分"。

 

 

有一天深夜,他坐在这个亭子里凝思,忽见对面白色墙上有人一闪而过,象是穿墙而入,定睛一看,原来是道童给他送茶闪过的影子,但由此却启发了蒲松龄老先生的灵感,挥笔写成了有关"穿墙术"的《崂山道士》名篇,写书亭旁边就是著名的崂山道士撞墙处。

 

 

继续前行就是崂山四大名泉之一的"神水泉","神水泉"三字,据说是宋代华盖真人刘若拙的亲笔手迹。

 

 

神水泉据说有三"神":一"神"水质清澈甘洌,含的矿物质非常丰富,杂质却非常少。崂山道士们用过多年的暖水瓶从来没生过水垢。二"神"大旱三年泉水不涸,大涝三年不溢。无论怎样取水,水平面始终与井口保持一致。三"神"饮用此泉水,有助于治疗胃溃疡,糖尿病等多种慢性病,达到有病必治,无病健身,延年益寿的效果。

神水泉边有蒲松龄雕像

 

明万历十三年至二十八年,太清宫发生了一起僧道之争。僧人憨山大师与道人耿义兰相互争夺太清宫庙址,官司一直打到金銮殿,历时十多年,终以道人胜诉而告结束。

三清殿前“海印寺遗址"的石碑,就是记的这件事。

 

 

这块石碑用的是原先建海印寺时的石头,碑上刻有"明万历十三年憨山大师建海印寺于宫前,二十八年降旨毁寺复宫"。

 

 

万历十一年(1583年),憨山从五台山来到崂山,在今华严寺西边的"那罗延窟"修禅。二年后(万历十三年)来到太清宫。起初,只是以简陋的草棚居住,但他觉得这里的地势优越,是建寺的好地方,于是开始设法筹金。

 

万历十四年(1586年),皇帝得子高兴,敕颁十五部藏经给天下名山。皇太后(慈圣)命太监送一部给崂山,憨山上去谢恩,并请求建寺以便放藏经,但皇上未予理会。无奈,皇太后命后眷各出布施,修寺安供藏经,并亲自赐于"海印"之名。

 

 

憨山经过四年的努力,终于在万历十八年(1590年)建成了海印寺。

 

 

在海印寺建成之前,太清宫道观已开始败落,殿堂道舍几乎倒塌废弃,道众流散他地,只剩下一,二个道士守着,生活无着落,甚至要出卖地产。

 

 

尽管如此,憨山在这里建佛寺,对道士来说却是一个很大的刺激。他们觉得,守不住基业,寄人篱下,脸上无光。于是,有道士耿义兰出面驱逐憨山,憨山凭借当时的地位和势力,根本不加理睬。

 

 

耿义兰状告打官司没有获准,反而被诬告治罪,耿义兰等人便进京上告。耿义兰住进北京的"白云观",通过白云观的主持王常月,王常月又通过在皇上面前得宠的郑贵妃的关系(王常月医术高明,常进宫为皇眷治病),终于把"控书"送到皇帝面前。

 

 

万历二十三年(1595年),皇帝下谕逮憨山进京问罪,二十八年降旨"毁寺建宫",憨山受到"酷刑严讯"之后,以私营寺院的罪名被发配到雷州(今广东雷州),历时多年的僧道争地纠纷以道教胜诉告终。费时四、五年,耗资巨大的海印寺也毁于一旦。原先败落的太清宫得以重修,而且皇帝还赦谕御赐太清宫《道藏》一部。

 

 

憨山在发配到广东期间,住在曹溪宝林寺,宣扬禅宗,主张释、道、儒一致,万历四十二年(1614年)获赦。

 

 

天启三年(1623年),时年78岁圆寂于宝林寺,大师真身至今仍在南华寺供奉。看来憨山在他的有生之年,主张三教合流,大概是从他的经历中悟出了什么道理。

 

 

 

                                               1992年7月30日记  2011年4月8日整理